金錢教育,是孩子一生的財富。
不知道如何開始金錢教育,不妨從給孩子零花錢開始。
——虎媽
來源 | 男孩派原創
去妹妹家的時候,小外甥正在跟妹妹鬧別扭,整個人躺在地上不肯起來。
看見我來了,小外甥鬧得更兇了,他一邊蹬腿,一邊嚎啕大哭:“為什么別的同學都有零花錢,就我沒有?”“別的同學考100分的時候,你怎么沒看見?零花錢零花錢,我看你像零花錢!”直到妹夫從廚房端出一盤紅燒雞翅,小外甥才不情不愿地從地上爬起來,抹著眼淚去吃飯了。到了一定年齡后,幾乎所有孩子都向父母提出過關于零花錢的要求。當孩子說“媽媽,可以給我零花錢嗎?”的時候,我們的回答對孩子至關重要。
給不給零花錢,如何給零花錢,不在于父母有錢沒錢,而在于父母的格局和見識。當孩子要零花錢時,以下這三種常見的錯誤回答,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。

錯誤回答一:
“你想要什么,媽媽給你買?!?/span>
經常聽到有父母說,孩子需要什么,家長自然會給他們買,所以沒必要給他們零花錢。很多時候,同一樣東西,在大人和孩子的眼中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樣子:對大人而言,是不衛生、沒營養的垃圾食品,是不需要買的。對大人而言,是廉價、劣質、可有可無的小玩意兒??稍诤⒆友劾?,卻是可以跟朋友交換的小禮物。如果父母習慣性地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需求,認為不需要另外給孩子零花錢,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。閨蜜說,自己小時候,父母從來不給她零花錢,認為小孩子有錢就會亂買東西。上學、放學的路上從不跟朋友一起走,不參加任何同學的生日party,學校組織的旅行,更是一次也沒去過。父母總說她“性格差”、“不合群”,可只有閨蜜自己知道:沒有零花錢的她,沒辦法在上學、放學的路上跟朋友一起分享小零食;上大學后,為了能撫平內心關于“沒錢”的恐慌,閨蜜四處兼職。哪怕曠課、缺考,也要掙那幾百塊錢。明知道自己是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”,但她就是控制不住想要掙錢的欲望。不僅如此,她還變得極度敏感、自卑,談過幾次戀愛,都因為閨蜜拒不接受對方的任何饋贈而黯然分手。恐懼和自卑從五六歲那年就盯上了她,一不留神就跳出來,讓她崩潰不已。其實,零花錢本是一件小事,是大人的忽略和無視,才讓零花錢變成了孩子一生的傷痛。當孩子說“媽媽,我想要零花錢”時,他想要的,無非是希望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被看見。這時候我們最應該關心的,或許不是孩子到底需不需要這個錢,而是他的情緒有沒有被看見。

錯誤回答二:
“這次考前三名,媽媽就給你零花錢!”
當孩子說“媽媽,我想要零花錢”時,有的父母會把零花錢當成一種激勵孩子好好學習的手段:“這次考試排名前三,媽媽就給你零花錢!”
“如果數學考滿分,每周的零花錢再多給你10塊錢?!?/span>“要是沒考好,以后都別想要零花錢了?!?/span>
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,曾花費630萬美金,在261所中小學中選取了38000名學生當作調查對象,結果發現:如果付錢給孩子,讓他們讀更多的書,更認真地完成作業。從短期看,的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可當實驗持續了一段時間后,教授突然宣布以后讀書、寫作業都不再給予獎金,這時候大部分的孩子喪失了繼續學習的動力。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,發自內心的興趣才是最持久、最有效的動力。可一旦將“學習”和“零花錢”劃上等號,物質獎勵就變成了以犧牲興趣為代價換取的短期自律。兒子七八歲的時候,我突然發現,這小子很喜歡跟大人討價還價:“媽媽,這次英語演講比賽,我要是拿了第一名,你給我10塊錢好不好?”
“我今天小測驗得了滿分,全班只有10個同學得了滿分哦,媽媽可以考慮一下給我漲零花錢嗎?”
“那我不要10塊錢了,5塊吧,要么3塊錢,2塊錢也行??!”一開始,我只當是小孩子求表揚、求肯定,盡量滿足他。直到有一次,期末考試前,我讓他好好加油,爭取考個好成績,他卻說:“那你給我5塊錢,要不然我可能考不好哦?!?/span>正是因為我們大人無意中把成績跟零花錢掛上鉤,孩子才學會了把學習當作換取零花錢的籌碼,跟大人議價。作家鮑德溫說:“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,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。”如果父母把給孩子零花錢當成了一項交易,那么耳濡目染,孩子不僅會把學習當成一種功利性的載體,還會反過來用成績“要挾”父母。零花錢應該是“我希望你能擁有一份可以自由支配的錢,去滿足你的愿望,去獲得屬于你的快樂?!?/span>

錯誤回答三:
“咱家窮,給你的零花錢可不能亂花?!?/span>
一個女孩出生在工薪家庭,從小到大,父母一直向她灌輸“咱們家很窮,比別人家窮”的觀念。
上幼兒園的時候,她很想要一個芭比娃娃,但媽媽卻說:“我們已經在你身上花了很多錢了,不能再額外多花一分錢了?!?/span>初中的時候,班里的同學都穿耐克、阿迪,可父母給她買的全都是水貨、高仿。“咱們家不富裕,零花錢可要省著點花啊?!?/span>
“爸爸媽媽口袋里的錢都給你了,現在你就是家里最富有的人了!”
正是因為父母一直以來的“哭窮”教育,長大后的女孩變得自卑、敏感,她說:最可怕的不是貧窮,而是父母向你哭窮,不斷向你灌輸“窮”的理念,讓你把“我沒資格”這四個字扎根在心里。有的父母明明不缺錢,卻因為各種原因,每次給零花錢的時候,都要“教訓”孩子一番。久而久之,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零花錢,不配享受高質量的生活。指的就是長期處于匱乏狀態下的人,會慢慢被環境所改變,逐漸形成一種“越缺什么,越在乎什么”的稀缺心態。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,一方面無比渴望獲得金錢,另一方面卻又無法心安理得地享受金錢帶來的好處。

給孩子零花錢的正確姿勢
“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,是兒童教育的重心,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?!?/span>
有個女孩,在小區附近的小賣部花了4萬多塊錢,這些錢,都是女孩偷偷用爺爺的手機轉賬的。新聞一出,網友們紛紛指責老板娘“壞心眼”、“故意坑小孩子”。因為她不懂得錢從哪里來,所以才會把4萬元當作一個虛擬的數字,輕易地轉給了別人。想要避免這一問題,我們首先要告訴孩子,錢是從哪里來的。我們可以帶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,讓孩子們知道,他們花的每一分錢都需要父母付出勞動和汗水。手機上代表余額的數字背后,是父母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積累。當孩子明白錢從哪里來以后,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三個罐子,分別貼上“存”、“給”和“花”三個標簽,并告訴孩子:“存”罐子里的錢輕易不要動,里面的錢可以用來滿足長期的愿望,比如一次旅行;“給”的罐子里的錢可以定期動,里面的錢可以給需要幫助的人,比如公益組織;至于“花”的罐子里的錢,一切由孩子自己安排,什么時候動,花在哪里,都交給孩子自己決定。兒童心理學家指出,在童年時期建立的金錢觀念,將讓孩子受益終身。只有父母從小培養孩子有規劃地使用零花錢的習慣,孩子才能學會珍惜金錢,買合適的、值得的,而不是肆意揮霍。當孩子學會合理地使用零花錢后,我們還要教給他們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。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記賬本,方便孩子直觀的了解自己的收入和支出,并跟孩子一起歸納總結:什么地方該花錢,什么地方的錢花得不值當,從而制定一份更加合理的計劃。零花錢雖然不多,但是仍然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,鍛煉他延遲滿足的能力。

“如果你不能教孩子金錢的知識,那么將來就有其他人取代你,比如債主、警方,甚至是騙子。
讓這些人來替你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,恐怕你跟你的孩子會付出更大的代價?!?/span>
當孩子滿懷期待地看著櫥窗里的零食,貨柜上的禮品,小心翼翼地問你:“媽媽,可以給我零花錢嗎?”的時候,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。當你不再把自己的需求當成孩子的需求,當你不再把成績和零花錢放在天平的兩端,當你不再對著孩子哭窮時,你就會發現:自己收獲的,是一份更加親密的親子關系和一個更幸福的孩子。給孩子零花錢的本質,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看待“獲得”和“擁有”。一個手里有零花錢,心里有理財觀的孩子,長大后才不會用物質綁架自己的行為,不會用奢侈品去彰顯自己的高貴,而是用思想和學識去充實自己。
